北京经开区率先实现“信用修复一件事”优化落地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效能
北京2025年8月28日 美通社 -- 近日,北京亦庄创新发布消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经开区,又称北京亦庄)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围绕企业信用修复的全流程全环节,打造经开区特色的“一件事”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信用修复一件事”优化落地。
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石雨介绍,“信用修复一件事”通过推动信用修复工作集成办理、创新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强化数据分析与数字化运营等方式,助力企业线下办理“只跑一窗”、办理时限压缩一半,快速完成信用修复,今年以来,已为近1400家企业减负增信、轻装前行。
变“分散办理”为“集成服务” 办理时限压缩一半
石雨介绍,北京经开区将行政处罚信息、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三类信用修复纳入“信用修复一件事”的范畴。凡符合这三种类型且满足相应修复条件的企业,均可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申请信用修复。线上重点依托北京市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上入口及“信用中国”平台,提供统一的信用修复渠道;线下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信用修复一件事窗口”,提供标准化咨询、指导与办理服务,实现线上“只用一网”线下“只对一窗”,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同时,经开区借助流程优化与系统重构,将原先多部门分散办理转变为“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显著减少企业办事环节和跑动次数,并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石雨透露,“以市场监管领域处罚信息修复为例,企业的办理时限将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相较全市的办理时限压减了5个工作日。”
变“被动修复”为“主动引导” 防范再次失信风险
石雨介绍,针对企业信用修复知晓率低、操作不熟等问题,经开区创新开展信用修复行政处罚“一案多送”,对于受到一般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执法部门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推送《信用修复提示单》《信用修复办事指南》及《信用修复流程图》,真正在失信信息产生的源头,实现修复权益的即时告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修复权益和路径,由被动修复转变为主动修复。
在此基础上,经开区依托智能外呼与短信平台,推出了“四次提醒”服务。在受到行政处罚时、最短公示期届满前7天、届满后30天、完成修复后等关键节点智能提醒企业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确保企业心中有数、行动有方。同时,经开区还开展事后跟踪服务,当相关政策法规更新时,根据企业画像和标签实现自动精准推送提示,防范再次失信风险。
深化数据赋能 构建“数智化”信用治理新格局
依托区域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经开区全面汇聚并深度挖掘失信行为数据,通过多维度动态分析高频易发领域、地域分布、主体特征等信息,智能识别共性风险和突出问题,并通过数据共享为“审管执”部门提供工作支撑,实现“数据研判应用”的治理闭环。
同时,经开区创新建立数字化运营模式,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改革成效指标体系和可视化监测看板,对信用修复办理效率、企业满意度、风险趋势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追踪和智能预警,推动改革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形成“监测分析优化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真正做到改革闭环,全面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深化“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推动信用修复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智办、愿办”转变,助力更多企业重塑信用、轻装前行,为构建诚信自律、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