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毫米间“拆弹”,守护脊髓生命线

2025-07-17 14:08:46 来源:互联网 阅读量 66

      “医生,我的腿能动了!”在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病房,术后刚满24小时的C女士缓缓抬起双腿,眼角泛起泪光——72小时前,这位60岁的患者还因胸椎管内一枚“麻雀蛋”大小的肿瘤压迫脊髓,双下肢近乎瘫痪。

      这场历时4小时的“脊髓保卫战”,不仅让C女士重获新生,更标志着我院神经医学中心在高难度椎管内病损切除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沉默的“定时炸弹”

      肿瘤“吞噬”脊髓空间,截瘫风险迫在眉睫

      两个月前,C女士出现双足麻木,数天后上升至腹部,1月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右侧为主,可独立步行。1月23日在外院行颅脑MR提示“双侧额顶叶、侧脑室旁、右侧外囊脑白质高信号”,腰椎X线提示“腰椎退行性变、不稳”。

      随着病情加重,C女士下蹲后无法起立,步行也越加困难,为了谋求进一步治疗,于2月24日入住我院。经3.0T磁共振检查,发现其胸5节段椎管内有一枚1.6cm×1.2cmX1.6cm的肿瘤,肿瘤将脊髓挤压成“纸片状”,椎管占据率高达85%。

      “就像在装满水的塑料袋里塞进一块石头,脊髓随时可能因缺血导致永久性截瘫。”我院神经医学中心特别顾问、主刀医生王海军教授用比喻解释了病情的凶险。

 

      神经外科的“刀尖芭蕾”

      在“生命电缆”上拆弹!

      脊髓作为人体神经传导的“主干道”,其周围密布神经根与血管,使得椎管内手术被誉为神经外科的“刀尖芭蕾”。此次手术面临三重极限考验:

      空间极限:手术需在直径仅1.5cm的椎管内完成操作,每一步都要避开神经血管;

      精度挑战:肿瘤与脊髓粘连紧密,剥离误差需控制在0.1mm以内;

      功能保卫: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实时护航,确保运动与感觉传导束不受损伤

(手术示意图)

      最后,我院神经医学中心特别顾问王海军教授团队借助CUSA(超声吸引刀),历时4小时精细磨除病变椎板,随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分块切除肿瘤,完整保留脊髓及表面滋养血管,成功实现神经功能保护与肿瘤全切率的双重突破。术后病理确诊为良性脊膜瘤。

      术后48小时,C女士的身体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术前的右下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5-级恢复至双下肢肌力5级;T12以下针刺觉减退恢复至感觉减退消失;双下肢麻木明显恢复至感觉异常完全消失。

      “术前我已经做好坐轮椅的准备,没想到还能重新站起来!”C女士在康复师指导下完成床旁站立训练时激动地说。

出院后,C女士跟医生分享自己出门散步的照片

 

温馨提示

      肢体麻木勿轻视,早诊早治是关键

      我院神经医学中心特别顾问王海军教授温馨提醒:“椎管内肿瘤初期常被误认为腰椎病,容易被忽视。”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麻木、力量下降、大小便障碍,需及时就医排查脊髓压迫。

      临床诊断中,高分辨率MRI是明确椎管内病变的金标准,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已能让90%的良性椎管内肿瘤患者实现功能痊愈。

 

专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