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津:经典中成药 破解高血压“用药难”
在众多慢性病中,高血压无疑是最为普遍且令人困扰的疾病之一。可无数患者却在服药与不服药之间存在“两难”问题。日夜与降压药为伴,既担忧血压飙升引发脑出血、心梗等危症,又恐惧长期服药带来的肝肾损伤等副作用。
面对高血压“用药难”的问题,北京食养药膳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关村中医药健康产业联盟专家委员、国医大师亲传弟子、于氏中医第十二代传人于晓津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家学渊源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百姓带来了一个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为这一难题的破解带来了希望之光。

于晓津老师深切理解患者的无奈,她说:“很多患者吃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降压药,肝脏硬化、肾脏囊肿甚至衰竭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无人敢停药,只因惧怕血管破裂的风险。”她指出,化学降压药虽能暂时控制指标,但其说明书上罗列的副作用——如地平类的头痛浮肿、沙坦类的血钾升高、利尿剂类的代谢紊乱,确是实实在在的健康威胁。加之患者往往难以自行判断何种药物适合自身体质,用错药反而给健康雪上加霜。



面对这一双重难题,于晓津老师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宝库中,为我们推荐了一款历经近八十年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经典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无蔗糖型)。此方源自民国著名中医泰斗胡光慈先生所创的“天麻钩藤饮”,其最大优势在于“尚不明确”的不良反应以及“不挑人”的广泛适应性。无论是痛风、心动过缓、糖尿病伴随的高血压,还是高压高、低压高或脉压差大,它都能通过中医整体调理的机制发挥作用。


于晓津老师从中医角度阐释,高血压的本质就是“肝阳上亢”,如同二楼热水器水温升高,却因一楼水管瘀阻导致上热下冷,人体气血若瘀阻于上(肝),便会形成虚火,引发血压升高,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等上实下虚之症。天麻钩藤颗粒则以“重镇肝阳”的石决明、“平肝潜阳”的天麻与钩藤为核心,巧妙将上越的肝火引归肝血;再配伍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等多味辅助药物,协同补益肝血、清热安神、调和气血平衡,从根本恢复人体气血的正常循行,从而实现平稳降压。


这份理论的背后,是于晓津老师身体力行的临床实践与无私大爱的真实写照。她深情地回忆起一个难忘的病例:多年前在辽宁本溪的建筑工地上,一位为家庭苦苦支撑的李姓工人,血压飙升至180/110却不敢停下工作,因长期服用西药产生耐药性而面临失业风险。于老师感念其艰辛,悉心采用天麻钩藤颗粒配合西药减量的方案,很快使其血压平稳恢复至正常范围,最终成功停用西药,仅凭中药稳固了病情,保住了他养家糊口的工作。于老师感慨道:“悬壶济世,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市井烟火处。”这正是我们于氏中医传承十二代的家训精髓,用仁心仁术为百姓祛除病痛,让医学的温度融化冰冷的疾病,使希望在寻常巷陌间生根发芽,是每一个医者心中永恒的信念。



于老师说,在当今和平年代,能让一位农民工安稳工作,让他的孩子安心求学、父母安度晚年,就是对先祖在瘟疫战乱中舍药救人精神的最好传承。在此,她还特别建议高血压患者可选用无蔗糖型天麻钩藤颗粒,每日三次,开水冲服,药价经济实惠,只为让这份安全有效的传统智慧造福更多百姓。

于晓津老师以其精湛的医术、对患者的深切同情与无私奉献,完美诠释了于氏中医十二代薪火相传的医魂,这不仅是家学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与医者大爱。
